再度造訪成功集團扶貧“對象”武鄉(xiāng)石盤長南村
6月5日中午剛吃罷飯,就接到去集團扶貧對象長南村造訪的任務。對于長南村,筆者并不陌生,曾數(shù)次隨集團總裁、總裁助理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前往對接、調(diào)研、考察,對所實施的扶貧項目進行追蹤采訪。三年來,長南村的變化就像一幅幅照片浮現(xiàn)在眼前,那么,現(xiàn)在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呢?帶著這樣的疑問?筆者再度隨同集團綜合部部長申雷明、審計監(jiān)察部部長田迎春、信息中心主任桑飛、法務部專員趙穎等驅(qū)車前往。雖然高熱之后下了一場夜雨,但此時的天氣依然顯得陰沉,望向西北方向的天幕,云層疊加,緩緩下墜,似乎要將整個地面覆蓋……車在太長高速路上飛速的行駛,耳邊似乎感到風的呼嘯。不多時,大滴的水珠敲擊著行駛中的汽車及擋風玻璃上,強力地發(fā)出了“拍搭、拍搭……”的聲音。行至分水嶺后,雨水像是柱狀似的特別大,眼前一片水霧蒙蒙的景象。在榆社下高速轉(zhuǎn)入國道駛進鄉(xiāng)路,雨漸漸地弱了下來,但盤山迂回的山路更加難以行走,隨著顛顛簸簸繞圈兒行駛的車身,所有的人都有些“蒙圈”的感覺。幾度行駛大約半個時辰,我們一行終于抵達了集團扶貧目的地――長南村。
長南村是武鄉(xiāng)石盤東南最偏僻的一個小山村,四周群山環(huán)繞、山大溝深,交通十分閉塞,堪稱“窮窩”之地。這里的老百姓曾在抗日戰(zhàn)爭中出過大力、做出過犧牲,但由于地處大山深處、土地相對貧瘠,特別是有點手藝能力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,村里留下的盡是些老人和孩子……環(huán)境貧瘠,缺乏朝氣,觀念落后等因素制約了山村的發(fā)展。
此次造訪來到村里后,看到了修葺一新的小橋、成功文化廣場、人民澡堂和粉刷潔凈的墻面,特別是新修建直通村外的道路,村貌的變化已經(jīng)褪去了三年前“殘亙破墻”舊跡,面對漸新的面貌,一行人心里踏實了許多,尤感脫貧致富的責任重大。在長南村與村委會的負責人的交流中,一行人傳達了集團領導對長南村的關心,并深入了解村里深度脫貧的規(guī)劃和思路,在溝通中,互相交換了一些想法,對接了具體的幫扶事宜,集團與村里還需要做些什么事?盡力把后續(xù)抓緊辦的事扎扎實實做好。同時還就雙方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了交流,集團扶貧,不僅僅是財富扶貧,更重要的是觀念扶貧,讓村里的老百姓認識到坐等求不來富,要想辦法尋求致富的真正出路。
此后,我們一行在村委負責人的引領下,實地觀看了養(yǎng)豬場、羊圈、澡堂、文化廣場等。在返程的路上,申雷明感慨地說:“扶貧的事兒,就像這彎彎曲曲的山路,難行、難做,要想真正做好確實不容易呀!”田迎春說:“我是第二次到長南村,變化也確實不小。這里太窮的原因,關鍵就是老百姓的思想觀念環(huán)比較落后!”這些話,同行者都有感觸。
一路上,筆者與同行的人交流,心情久久不能平靜。是啊,長南村在集團幫扶的下,想要脫貧,還需要付出大的努力,真正富起來,首先要轉(zhuǎn)變觀念,期望長南村早日甩掉貧困村的“帽子”!
圖文 / 趙春源